從監委糾舉臺銀呆賬檢政府對於輔導工業有關金融政策,並簡述經營紡織工業經過之得失與建議;本省紡織業呈互相殘殺之現象,政府有鑑及此以力挽狂瀾之手段,採取管制政策,限止增設新廠,加強輔導舊業,並努力鼓勵外銷於國外而爭取外匯;臺銀放款乃根據健全規定,貸款廠商必須有資金,其抵押品乃由廠商提出機器設備之購買證,另無抵押個之貸款,乃由政府認為情事需要,命令臺銀辦理,政府在政策上實無意及輕視外銷之爭取,然紡織同業頗感困惑因而止步,然當時紡織品之外銷,交由中信局統籌辦理,深恐交貨限期及品質發生問題;臺灣印花布外匯批出金額數目甚多,在此段時期極力改良各種技術品質提高及增加產量以減低成本,外銷廠商的關稅及出廠稅尚無記賬辦法均須付現,而出口後退稅時,關務署尚未增辦過此種業務,稅征機關對出廠稅之退還亦一再拖延,而廠商最重要之週轉資金,因關稅出廠稅即佔去出口金額之二五%;紡織界因擴張過速,外銷尚在初期階段競爭激烈,國外市場之進出引起鄰國之嫉視出血傾銷者有之,政治傾銷者有之,臺中紡織廠及華南紗廠二家健全,棉花結匯貸款,結匯貸款最具安全性以棉花為押品,且須同業二家聯保,由各廠以租用倉庫方式交由物資局管理,廠商用棉時須向臺銀繳款贖取,再由臺銀發單照會物資局憑單發貨,此乃政府命令銀行對某種事業須要協助才能順利發展;勞務外匯扣除原料之淨利收入實可觀耳,則二十二家廠商內含紡織業十一家,必至將機嚴設備全部毀成廢鐵抵賬,即臺灣銀行誇台或同歸於盡;臺銀押品在握隨時可以發動追還,然臺銀不肯如此做,負責主辦人員清徹了解廠商之情況,乃金融界協助生產工業應有之努力,以振興吾國之工業;先進國家對於企業之放款,以抵押方式才敢放款已視為落伍;監察院調查報告說「抽品及保證人問題,列舉臺灣紡織公司向國外賒購原棉,無法覓得保證,改由該公司全體董監事作保,該公司董監事均為李卿雲之家族所保證責任實屬空虛,但該行准同意辦理云云,並謂借款亦由該公司全體董監事私人身份作保」,對區區貸款作保乃綽綽有餘;保證墊款與利息問題糾舉謂「該公司申請貸款未受因未繳利息而有所困難」;關於監委之輕率將廠商之內容隨便發表,影響廠被國外客戶發生不良之印象;關於輔導工業之措施,政府及輿論均一致主張陶汰舊有設備,其意以為非如此工業永遠滯留;綜上各節而論每家廠商,對國家及社會貢獻均有不可磨滅之功續,尤其有外銷能力之廠商,金融界支持廠商於危急存亡之間,實為有價值之舉動,以表面看來廠商受惠不淺,事實廠商受益有限;建議政府早日修建臺中港。